聊城市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字号:
大 中 小



一、规划范围
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楼北大街、南至楼西大街北、西至“府衙街-古棚街”、北至东昌湖岸线,总面积约12.41公顷。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
三、规划原则
保存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完整展示传统景观风貌。延续街区传统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积极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通过宣传、展示及政策引导,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保护工作效率和成效。保护工作应当微循环、逐步推进的方式,达到街区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和街区建筑的有机更新。
四、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以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和复兴为主要任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整治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改善街区居民生活条件,复兴和延续街区功能。
1、保护目标:保护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特色,保护整治街区建筑和环境,丰富街区居民文化生活,复兴和延续街区功能。
2、功能定位:居住——商业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
五、街区历史文化价值
1、聊城政治中心见证地。
2、聊城文化教育中心见证地。
3、聊城杂技的展示与传承中心。
4、聊城革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
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及要素一览表
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 传统格局与风貌 | 重要城市轴线 | 楼北大街 | |
街巷格局 | 九宫格棋盘式街巷格局 | |||
重要公共建筑 | 5处:道署西街聊城粮库、陕西老院、原聊城杂技团排练厅、府文庙、幼儿园 | |||
传统街巷 | 一类传统街巷 | 3条:道署东街、府衙街、古棚街 | ||
二类传统街巷 | 2条:文明街、袁宅街 | |||
三类传统街巷 | 1条:万寿宫街 |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道署西街聊城粮库 | |
历史建筑 | 13处:原聊城地委党校办公用房、原聊城地区杂技团排练厅、原聊城地委行署办公生活用房、原聊城地委工业部、财贸部宿舍、原聊城地委北排家属院、原聊城地委中排家属院、原聊城地委南排家属院、原聊城地委机关干部宿舍、原聊城地委领导办公室及宿舍(北)、原聊城地委领导办公室及宿舍(南)、原聊城地委礼堂、原聊城地委招待处用房(北)、原聊城地委招待处用房(南) | |||
历史环境要素 | 遗址 | 1处:道署西街聊城粮库 | ||
景观大树 | 分布在道署西街聊城粮库及原聊城地委建筑群内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他活态文化遗产要素 |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聊城杂技 | |
传统美术 | 东昌葫芦雕刻、东昌府木板年画、聊城剪纸艺术 | |||
曲艺 | 山东八角鼓、山东梆子 | |||
传统音乐 | 古琴艺术 | |||
优秀传统文化 | 运河文化 | 运河秧歌 | ||
民俗活动 | 柳园大集、陈口大会、华佗庙庙会、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元宵节灯会 |
七、保护区划划定
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楼北大街、南至楼西大街北、西至“府衙街-古棚街”、北至东昌湖岸线,总面积约12.41公顷。
东至“万寿宫街-聊城地委专署旧址东边界”、南至“原聊城地区杂技团排练厅南边界-道署东街-聊城地委专署旧址南边界”、西至“府衙街-原聊城地区杂技团排练厅西边界”、北至“道署西街聊城粮库北边界-道署东街-原聊城地委招待处用房(北)北边界”,面积约2.45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楼北大街、南至楼西大街北、西至“府衙街-古棚街”、北至东昌湖岸线,用地面积约9.96公顷(不包括核心保护范围)。
八、建筑保护分类与历史街巷保护分类
1、建筑保护与整治分类
规划范围内建构(筑)物应进行分类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对历史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修缮;对传统风貌建筑,应进行修缮,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进行保护,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进行保留,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
(1)保护类建筑
规划将街区内文物建筑,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类建筑,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署西街聊城粮库。
(2)修缮类建筑
规划将街区已经批准公布的历史建筑列为修缮类。
(3)保留类
规划将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将建筑质量较好的其他建筑列为保留类建筑。
2、历史街巷保护分类
规划对现存历史街巷按照,一类保护街巷3条、二类保护街巷2条、三类保护街巷1条进行分类保护。
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街巷保护一览表
序号 | 街巷名称 | 保护分类 | 街巷长(米) | 街巷宽(米) |
1 | 道署东街 | 一类保护 | 266 | 7-9 |
2 | 古棚街 | 一类保护 | 163 | 7-9 |
3 | 府衙街 | 一类保护 | 230 | 6-9 |
4 | 文明街 | 二类保护 | 168 | 3-5 |
5 | 袁宅街 | 二类保护 | 102 | 3-5 |
6 | 万寿宫街 | 三类保护 | 105 | 4-7 |
九、展示利用规划
1、展示主题
城市空间与建筑艺术:展示街区整体格局、传统街巷、院落肌理等城市空间特征,展示多个历史时期,包括公共建筑、民居、园林等不同功能类型的传统建筑艺术。
历史与名人文化:展示街区从古至今,建设发展历程与故事,展示在街区居住生活过的名人事迹。
传统礼制与宗教文化:展示古城作为中国传统古城营造的礼制思想,以及宗教文化。
传统生活与民俗文化:展示聊城古城内传统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节日庆典、特色饮食、美术工艺等传统民俗。
2、展示路线与节点
(1)展示路线
红色文化展示线路:万寿宫街—道署东街—文明街一线,展示原地委建筑群,体验红色文化之旅。
历史文化展示路线:楼北大街—道署东街—府衙街—古棚街—西顺城街一线,展示主要节点与历史街巷。 在道署东街东段设立万寿宫历史记忆点展示牌。
滨水景观展示路线:北城墙路以北滨水慢行步道。
(2)展示节点
历史文化展示节点:以道署西街聊城粮库、聊城县署为空间载体,展示聊城多元文化。
红色文化展示节点:以原聊城地委建筑群为空间载体,利用原地委行署办公区域重点展现聊城“红色记忆”——历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利用原地委行署生活区域打造“非遗空间”,全方展示聊城红色文化。
城湖文化展示节点:沿北城墙路滨水界面形成的公共空间观赏东昌湖景色,体验“城-湖”一体的格局特色。
十、附表:
表1: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序号 | 遗产名称 | 等级 | 类型 | 备注 |
1 | 道署西街聊城粮库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公共建筑 | 第四批 |
表2: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一览表
序号 | 遗产名称 | 类型 | 备注 |
1 | 原聊城地委党校办公用房 | 公共建筑 | 第一批 |
2 | 原聊城地区杂技团排练厅 | 公共建筑 | 第一批 |
3 | 原聊城地委行署办公生活用房 | 公共建筑 | 第一批 |
4 | 原聊城地委工业部、财贸部宿舍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5 | 原聊城地委北排家属院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6 | 原聊城地委中排家属院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7 | 原聊城地委南排家属院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8 | 原聊城地委机关干部宿舍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9 | 原聊城地委领导办公室及宿舍(北)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10 | 原聊城地委领导办公室及宿舍(南)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11 | 原聊城地委礼堂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12 | 原聊城地委招待处用房(北)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13 | 原聊城地委招待处用房(南) | 公共建筑 | 第三批 |
表3:道署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街巷保护一览表
序号 | 街巷名称 | 保护分类 | 街巷长(米) | 街巷宽(米) |
1 | 道署东街 | 一类保护 | 266 | 7-9 |
2 | 古棚街 | 一类保护 | 163 | 7-9 |
3 | 府衙街 | 一类保护 | 230 | 6-9 |
4 | 文明街 | 二类保护 | 168 | 3-5 |
5 | 袁宅街 | 二类保护 | 102 | 3-5 |
6 | 万寿宫街 | 三类保护 | 105 | 4-7 |
十一、附图
图1:保护区划图
图2:用地布局规划图
图3:功能结构规划图
图4:规划总平面图
图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6:建筑分类保护整治规划图
图7:历史街巷保护规划图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